點擊上方“藍色”關注 海淀敬德書院
進德為本 誠敬致用
北京民間文藝家協(xié)會副主席 石振懷
近年來,隨著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逐步深入,“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在全市轟轟烈烈地開展起來。以海淀區(qū)為例:海淀區(qū)自2013年以來,在區(qū)文化部門的主導下,在教育部門的積極支持和配合下,堅持每年由相關學校輪流舉辦“非遺進校園”成果展,目前已經形成規(guī)模效應,至2018年海淀區(qū)“非遺進校園”已經覆蓋65所中小學,惠及學生已經達到85萬人,這無疑是非遺保護工作結出的豐碩成果。那么“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是什么?我們對“非遺進校園”應當做出怎樣的學理表達?因此,我想就這個問題談點個人看法,以期與同行們共商。
一、“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
雒樹剛部長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舉行的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座談會講話中提出:要“推動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支持非遺活動進校園,非遺知識進課堂、進教材,發(fā)揮非遺在青少年健康成長中的積極作用”。這段話傳遞出來一個重要信息,就是要“推動非遺進入國民教育體系”。顯然,今后一個時期,“非遺教育”將成為國民教育體系中的一個重要構成,且需要逐漸使之制度化、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因此,準確定位“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將會保證這項工作永遠走在正確的軌道上。
我個人認為,“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是為了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對學生進行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熏陶,讓我們的子孫后代充分了解和體會中華民族人類祖先的聰明才智和偉大創(chuàng)造,從而增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敬畏心,增強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覺,擔當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的歷史責任和使命感。
1. “非遺進校園”源起于非遺宣傳傳播
我們常說:不忘初心。因此我想回憶一下“非遺進校園”的最初情況。可以這樣說,我國的非遺保護工作與“非遺進校園”活動是同步推進的。2005年6月我國非遺保護工作正式啟動,2006年北京市的學校就有了“非遺”的身影,當時進入的校園,不僅有大學,也有中小學。當年北京市非遺保護工作辦公室編輯的《北京非遺工作簡報》記載過這樣的信息:《“宣南文化清華行”異彩紛呈》,介紹了京劇、抖空竹、天橋中幡、白紙坊太獅、古彩戲法等非遺項目進入清華大學的情景;《大興五音大鼓走進首都師范大學》,記錄的是大興五音大鼓進入北京首都師范大學進行展演展示的情況;《北京琴書在宣南后繼有人》,介紹了北京琴書走進北京新世紀小學,由關學增老先生弟子劉硯聲開辦北京琴書培訓班的情況。該培訓以校本課的形式進行,固定在每周三下午教學生演唱北京琴書。以上歷史記錄說明,最初“非遺進校園”的基本思路就是推動非遺的宣傳展示和傳播,進而將其轉化為學生的親身體驗,在體驗中認識和領悟非遺的深厚魅力。當時開展“非遺進校園”,主要是從非遺宣傳展示傳播的目的出發(fā),既有其必要性,也有其目的性。
2.“非遺進校園”不排除傳承人的產生
可以肯定地說,“非遺進校園”是實現(xiàn)非遺保護保承、培養(yǎng)后繼傳人的有效途徑之一。也就是說,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在我們的學生中一定會出現(xiàn)終生投身于非遺事業(yè)、一直致力于非遺傳承的“非遺傳承人”,這一點毋庸置疑。但不是說,現(xiàn)階段就把培養(yǎng)非遺傳承人作為我們的既定目標之一。在學生全面發(fā)展的學習階段,非遺作為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構成部分,只是學生眾多的學習內容之一,甚至不可以簡單強調為“重要的”的學習內容之一?!胺沁z”對于某些有著強烈興趣、有著基礎條件和悟性、有著終身從事某種非遺傳承的學生也許重要,而對于絕大多數(shù)學生而言,它只是學生所要學習的內容之一,是提高學生基本素質必不可少的內容之一,是學生“全面發(fā)展”的構成條件。因此,此時談“非遺傳承人”為時尚早。記得去年我在首師大附中接觸到一個案例:該校傳播的“陶藝”這一非遺傳統(tǒng)美術類項目,在已經畢業(yè)的七八屆高中畢業(yè)生中,只有一個人最終報考了大學的“陶瓷專業(yè)”,愿意以此作為自己的終身奮斗目標。但實際上,在今后其畢業(yè)擇業(yè)時,還可能面臨多種選擇;即使真的以此為業(yè),也還會有因收入或其它因素而放棄專業(yè)所學的可能。
“傳承人”尤其是“代表性傳承人”的培養(yǎng)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且傳承人的培養(yǎng)模式主要是以師帶徒的形式進行,需要師傅口傳身授方能實現(xiàn),且這種傳授需要“一對一”地進行。過去學徒尚需“三年零一節(jié)”,且出徒后尚需多年的打磨歷練,有的技藝沒有十年八年也未必能掌握其真諦所在。因此,單純地從“培養(yǎng)傳承人”來定義“非遺進校園”,或不合理地強調其重要性,我認為都是不準確的。
從這樣的意義出發(fā),我認為:如果非要從培養(yǎng)傳承人的角度去說,“非遺進校園”的準確定位,應是播撒“傳承人”的種子。因此從若干年后“非遺進校園”的成果中,并不排除有些學生會成為未來的傳承人,會成為大國工匠,成為工藝大師,甚至成為我們國家極其珍貴的“代表性傳承人”。
3. 非遺進校園的實踐成果需要時間檢驗
從2006年開始,我國“非遺進校園”工作不過走過了十余年的歷程,且目前“非遺進校園”的發(fā)展并不均衡,真正像海淀區(qū)這樣,在行政轄區(qū)內已經形成規(guī)模效應的仍然鳳毛麟角,大多數(shù)參與“非遺進校園”的學校仍然處于星星點點的狀況。從這個意義上說,“推進非遺進入國民教育體系”,成為每個學生在學生期間必學的內容之一,尚需經歷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
我認為:對于實現(xiàn)“非遺進校園”最重要的入手處和最佳途徑,就是通過宣傳展示、互動體驗,激發(fā)起學生們對非遺資源濃烈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非遺進校園”最直接、最實際的意義,就是開啟學生對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點燃學生對非富多彩非遺資源強烈的興趣點。以非遺資源所蘊含的獨特魅力,無論對中小學生還是大學生,都足以激發(fā)起學生們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濃厚興趣,而“非遺進校園”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點燃、激發(fā)并培植這種興趣。我以為這才是“非遺進校園”的重點所在。
那么,“非遺進校園”的意義何在?我認為有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幫助學生提高對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認識和了解,明白“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進而不斷地擴大非遺的社會影響力。
在這方面我想強調一點:非遺作為活生生的文化遺存,一直存在在民眾之間,它并不是某些人眼中的“老古董”,也不是被束之高閣的“陽春白雪”,遠離人民的生活。只是因為生存空間的變化,它不得不以其獨有的活動方式,獨有的生存模式,獨有的傳承規(guī)律,活在自己獨有的環(huán)境中。因此,某種情況下,由于某些外界生態(tài)的變化,造成過多對非遺項目不恰當?shù)母深A,甚至造成非遺資源因不可抗的外力而改變,將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第二、“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學生感知人類祖先的聰明才智,生成對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心和神圣感,喚起學生參與非遺傳承保護的自覺意識和行動。
第三、 “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學生認知非遺產品所蘊含的“工匠精神”,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追求甚解、精益求精的學習態(tài)度和生活態(tài)度。
第四、“非遺進校園”有助于展示“非遺”的神奇魅力和風采,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并掌握一點非遺技能,實現(xiàn)播撒未來“非遺傳承人”種子的目的。
“非遺進校園”要遵從其內在的規(guī)律。現(xiàn)在“非遺進校園”總體上仍處于一種追求效應的狀態(tài),遠未達到應有的水平和境界。因此,其間存在的問題還有很多,如傳承人的授課能力、校本教材的編寫、授課內容授課方式的規(guī)范,都需要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二、“非遺進校園”的學理表達
涉及教育,總要研究點學理。我認為,為了傳承好祖國的文化遺產,認清“非遺進校園”的本質屬性,把握好“非遺進校園”的工作方向和實施效益,有必要對“非遺進校園”做出一點學理表達。我不是這方面的學者,只是有這樣的想法。
所謂學理,即學習內容所應遵循的科學原理和法則。那么,我們應當對“非遺進校園”做出怎樣的學理表達呢?我認為有四個方面應當是我們在“非遺進校園”過程中認識和認真遵循的基本原理和規(guī)范標準。
第一,“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
“非遺進校園”的本質意義是為了讓學生認知人類祖先的聰明才智,領悟文化遺產的深厚內涵,增強對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敬畏之心,充分認識文化傳統(tǒng)對中華民族血脈傳承的極端重要性,提高傳承保護的使命感、責任感和自覺意識。
第二,“非遺進校園”的原則規(guī)范
“非遺進校園”的基本規(guī)范是讓學生深刻了解和認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動態(tài)過程和個性特征,準確把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統(tǒng)風貌和內在價值,維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和發(fā)展性,深刻感知“非物質文化遺產就在我們身邊”。
第三,“非遺進校園”的運行機制
“非遺進校園”的運行應是由非遺管理部門與教育行政部門同商共管,發(fā)揮學校的主體作用和資源優(yōu)勢,有效發(fā)揮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的示范指導作用,促成學?;A教育與非遺教育的協(xié)調融合,摸索完善“非遺進校園”的運行模式。
第四,“非遺進校園”的教育方式
“非遺進校園”應當遵循非遺項目的特有規(guī)律和個性原則,建立和編制非遺項目各自不同的校本課程和校本教材,強化推進非遺教育互動體驗和動手動腦的思路模式,提升非遺教育的績效質量和評價體系。
相信在加入了理性化思考和規(guī)范化管理之后,“非遺進校園”工作一定會結出更加豐碩的成果。
專欄
敬德動態(tài)
供稿 | 宋俊玲
責編 | 穆 如
美編 | 聽 風
HDJDSY
敬德書院以“進德為本,誠敬致用”為院訓,秉承中華文化精髓,兼容古今治學之道,肩負人文教育使命,培育立身行道之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通常體現(xiàn)傳承、獨特性等。下面小編將為大家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的設計理念及常見元素,一起來了解一下吧。一、非物質文化遺產logo設計理念有哪些?體現(xiàn)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獨特性和多樣性,展示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特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xiāng)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芭9男欤z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fā)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tǒng)展示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tǒng)計發(fā)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shù)”“DeepSeek指數(shù)”等AI大數(shù)據(jù)模型
當年輕人紛紛在社交平臺分享自己的非遺上頭體驗的時候,文明的畫卷完成了向新世代的輕盈轉身。穿非遺元素服飾、品嘗非遺美食、購買非遺衍生文創(chuàng)產品……這些已成為當代青年的生活風尚。在他們眼中,非遺絕非“老古董”,而是“一種很酷的生活方式”。從情緒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