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現場?!∴崫崱z 中新網臺州8月25日電(范宇斌 鄭潔)七夕節,在民間被視為中國的“情人節”。這一天,在浙江溫嶺石塘,傳承著“小人節”的傳統習俗。25日,當地舉行“曙光圣地·祈福納祥”石塘七夕習俗“小人節”祈福禮活動。 石塘
《平潭映象》劇照。 一個季度之內,著名舞蹈家楊麗萍兩次攜舞劇赴沈陽演出,足見這位舞蹈家對于沈陽觀眾的關注,以及沈陽觀眾對舞蹈家楊麗萍及其舞劇的喜愛。 1月初,楊麗萍主演的《孔雀之冬》亮相沈陽盛京大劇院,連續兩場演出一票難求。3月19日、20日,楊麗萍再次攜舞
南方網訊(記者/周存 通訊員/粵文旅宣) 春節臨近,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主辦的2023年“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活動于1月14日正式啟動。 1月14日(農歷臘月廿三)至2月5日(農歷正月十五)期間,廣東省以獅舞、龍舞、剪紙
為了迎接2023年的到來,辭舊迎新之際,德清縣雷甸鎮殘聯、綜合文化站、社工站、工會、中興社區幸福鄰里、晨曦社工在水產社區文化禮堂共同舉辦了“喜迎新春慶佳節 共建幸福新家園”-迎新主題晚會。 國風越韻—戲曲表演 “以前過年就是搭個抬看電影聽戲曲的。”前來參加晚會
保護非遺文化,“非遺進校園”意義深遠 為了深入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傳統文化,讓非遺進校園成了近些年較為普遍的做法。多年以來,伴隨“非遺進校園”的日益深入,其重心也從最初的僅注重傳播、鑒賞層面而逐漸趨向包括技藝傳承、技能傳承在內的實踐
點擊上方“藍字”關注我們吧! 2020年12月5日至6日,“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學科建設”國際學術論壇在北京師范大學舉辦。論壇采用線下線上相結合的方式,國際學者和國內外學者均通過騰訊會議線上參會。線下會議的現場,民間文學研究所所長萬建中認為,中國高校與非遺關系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是連結民族情感、維系國家統一的重要基礎,體現著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繼往開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文化自信源于文化認同,文化認同源于對民族文化的深厚情感,作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非遺對傳遞民族文化、凝聚民族認同、重塑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義。從2006年起,國務院決
梁平區教委消息,第三批全國中小學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學校名單日前出爐,梁平區禮讓初中、蟠龍鎮小榜上有名。 梁平區是漢族地區國家級非遺項目最多的區縣,它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非遺文化底蘊濃厚,全區共有非物質文化遺產90項,其中包括梁山燈戲、梁平竹簾、梁平木版
據新華社報道,11月12日,湖南省湘潭市雨湖區鶴嶺鎮南谷小學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紙影戲影偶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帶來一堂生動的非遺課,讓學生們近距離感受紙影戲的魅力,增進對非遺文化的了解。 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中華民族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