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半個世紀的文化遺產保護實踐,讓我們逐漸認識到文化遺產中“物”與“人”的本質差異:前者呈現歷史,又被時間銷蝕,具體的“物”嵌入文化遺產時因其唯一性而價值顯著;后者傳播歷史,依賴時間繁衍,具體的“人”創造文化遺產時因其卓越性而影響深遠。前者由后者嵌入文化遺產,后者因前者實踐其智慧與創造力。也就是說,“物”的唯一性與歷史性,成就了物質文化遺產的功用與知識;“人”的創造性與傳承性,成就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情感與智慧。當然,“物”與“人”是文化遺產的“兩面”,“物”因“人”而精妙絕倫,“人”因“物”而聞名遐邇?!叭恕迸c“物”相得益彰,文化遺產作為一宗優秀的歷史作品得以面世傳承。在這個意義上說,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既是時代使然,也是文化遺產的內在要求。
現代化與全球化是非遺保護運動的基本語境,其主要影響在于人類居住形態的城鎮化與生產生活形態的市場化,因此,非遺的城鎮化過程與市場化保護,成為我們思考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的基本前提。
理解現代化與全球化的一個維度是文化轉型。傳統農業生活、傳統價值觀念、傳統生產模式,都在新的生產關系中發生變化,現代生產與消費,全球流通與創新,極大影響了本土文化的發展與選擇,順應市場社會、融入全球過程,成為當代文化轉型的典型特征。傳承人的生活空間與文化歷史正從鄉村轉向城鎮,這種轉向,既是空間的轉向,也是方式的轉向。歷史的遺產有一種現實的慣性進入當代生活,其前提是傳承人必須進入當代生活。看起來這是個假問題,當代的傳承人怎么還需要進入當代生活呢?仔細想來,這個問題需要嚴肅討論。
當代生活的不平衡性決定了不同群體、不同地域、不同行業的轉型狀態。整體上看,發達地區的轉型更快、更全面、更深入,落后地區的轉型相對較慢、程度較低。從傳承人的例子來說,同樣在當代的時間范疇中,一些傳承人就沒有進入當代市場生活,更沒有在全新的生產關系中將其傳承的遺產帶入當代生活。相反,部分傳承人積極參與當代市場生活,塑造自己全新的當代人身份,重新激活文化遺產的現實功能,“人”的創造性喚醒了“物”的當代價值,由此,傳承人進入當代生活,帶來了非遺的新生命。
正因為我們將傳承人與當代生活緊密地關聯起來,所以我們才發現今天的國家非遺傳承人保護制度特別重要,它不僅從基礎權益上保障了傳承人的文化遺產傳承地位,更重要的是,強調了鄉村傳承人與都市傳承人的不同價值,尤其對都市傳承人的保護予以更具探索性價值的關注。而當前鄉村振興視野下的國家戰略,既有利于文化遺產的當代傳承,也利于傳承人在鄉村振興的宏大語境下進入當代生活。
(作者單位:信陽學院文學院、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作者:孫正國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泉州是座歷史悠久的城市,不僅以其獨特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游客,更以其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流連忘返。位于泉州僑鄉體育中心內的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就是一座集展示、傳承、研究和教育為一體的文化殿堂。除了豐富的展品展示,非遺館還設有非遺
7月17日,學校“牛鼓喧天,遺然‘志’得”暑期社會實踐團相繼走進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以下簡稱陳列館)、西安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以下簡稱非遺館)參觀學習,切身感受非遺魅力,助推非遺傳承發展,堅定文化自信。陳列館是陜西首個全面、系統展示
近日,「中博熱搜榜」2025年第一季度熱門工美非遺類博物館榜單公布,泉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榮登第11名!「中博熱搜榜」由中國文物交流中心指導,博物館頭條統計發布。此次榜單還首次引入“ChatGPT指數”“DeepSeek指數”等AI大數據模型
”李茜認為,中國傳統民俗手工藝品不只講究用,更講究情,每一件物品都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女紅被稱為母親的藝術,它們不僅美在外在,更美在內涵,每一個花紋都經過奇思妙想,每一針一線都經過手的溫度,每一件成品都飽含著濃濃的親情,“這也是中國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爱敺沁z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