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渡花燈進霧本桃花源
彌渡的花燈戲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彌渡人的驕傲。
“花燈之鄉”、“民歌之鄉”、“小河淌水的故鄉”、“全國文化先進縣”……這一系列的標簽曾一度成為彌渡人對外介紹家鄉時常常提起的熱詞。如今,彌渡著力挖掘深厚的民族民間文化資源,著力保護傳承以彌渡花燈和民歌為代表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出彌渡“非遺”進景區,讓彌渡花燈在景區“活色生香”。
彌渡花燈進彌渡“東谷梨花”景區
游客劉先生在賞完2022年東谷梨花節后感嘆:“我本來是沖著'民歌之鄉'來的,沒成想花燈這種有意思的表演也一并在景區看到了。花海、歌海,再加上這么有歷史厚重感的花燈,這一趟來得實在是值了。”
文化遺產工作重在“傳承”和利用。用好彌渡花燈、彌渡民歌這2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各景區植入花燈、民歌等特色民族文化元素,以參觀非遺表演、參與非遺體驗等方式,將非遺與旅游景區融合,提升景區的文化內涵,為旅游發展提供新而持久的引擎動力。同時,也讓文化遺產“活”在了當下。
彌渡花燈進小河淌水?白崖城景區
2021年,彌渡確定了建設名副其實的“小河淌水?幸福彌渡”的目標,“泡溫泉、品美食、賞花燈”成為了彌渡文化旅游的新熱詞,以特色文化挖掘利用+旅投公司運營+景區景點管理+旅游線路推出+A級景區創建為抓手,全力打響“小河淌水”旅游品牌。
彌渡非遺進小河淌水?密祉景區
2021年9月,彌渡縣成功創建并掛牌“小河淌水?密祉國家AAA級旅游景區”;2022年3月功創建小河淌水?天生橋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小河淌水?白崖城國家AAA級旅游景區創建在穩步推進。
同步推進的“非遺”進景區——讓彌渡的兩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景區碰撞融合,正在豐富游客的文化旅游體驗,為鄉村旅游注入新活力。
彌渡花燈進小河淌水?天生橋景區
未來,彌渡還將精心組織文化進景區、非遺進景區等系列活動,繼續推動文化遺產與旅游的不斷融合發展,讓“非遺”在旅游中“活”起來,得到活態傳承,得到強力彰顯。同時,用文化塑造旅游景點的靈魂和內涵,讓文化因旅而彰,實現“聽著民歌逛景點,賞著花燈游彌渡”,打造出真正人文薈萃、文化繁榮的詩意的“小河淌水”彌渡旅游景區。
文 /滿天 李曉玲
圖 /縣文化館 苴力文化站 密祉文化站
編輯 /許亞青
責編 /向曉英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