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21日電 作為老祖宗傳承下來的精髓,每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都凝聚著先人的心血和智慧結晶。隨著時代的變遷,非遺普遍面臨著后繼無人、偏居一方等現實窘境,非遺保護工作任重而道遠。6月6日-6月18日,花椒直播舉辦了主題為“傳承?匠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巡播”
8月25-29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這是全國影響廣、規模大、規格高、項目多、品類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記者梳理看到,從2010年至今,非遺博覽會已成功舉辦6屆,特色鮮明,活動豐富,成果豐碩。 6屆博覽會,見
原標題:“非遺+”,讓傳統技藝活起來、火起來 非物質文化遺產,如今已演變為新時代美好生活的重要元素,“非遺+”多樣化融合也日漸成為各地探索文旅深度融合的新路徑。 貴州擁有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17個世居少數民族用智慧創造各美其美的特色文化,民歌、銀飾、蠟染
原標題:茶香四溢!杭州又添兩項“人類非遺”子項目 北京時間11月29日晚,在摩洛哥舉行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7屆常會上,中國申報的“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順利通過委員會的評審,正式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
原標題:非遺象暖,象山非遺公益關愛活動,讓非遺溫暖你的冬天! 12月11日下午,“非遺象暖”象山非遺公益關愛第三期在縣非遺館舉行。本期關愛活動邀請到了在象山技工學校就讀的二十來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雷波縣的同學們。 “同學們,來象山三個月了,習慣象山的吃
巧奪天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技藝,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位于貴州黔東南州大山深處的丹寨匯集了苗侗等少數民族聚居,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苗族錦雞舞等七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納入非遺名錄的項目多達150多項。 作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領域規
近日,“侗人文庫”揭牌儀式在貴州省黎平縣舉行,標志著黎平縣對侗民族文化研究、傳承和弘揚邁上一個嶄新的臺階,開啟了黎平深化對“侗族大歌”等非遺文化研究新的篇章。 黎平縣委常委、縣人民政府副縣長勞文輝,縣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楊志勛,縣政協副主席楊勝華等出席揭牌儀式。
福建省政協委員、龍巖市政協副主席陳曉東。受訪人供圖 人民網福州1月10日電 (林盈、實習生劉娜)福建省非遺資源總量大、門類數量多、分布廣泛,在傳承和保護中仍存在一些問題,導致瀕臨失傳的非遺逐漸增多。如何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傳播非遺?在福建省政協十三屆一次會議上
非遺項目有昆曲鐵花鳳陽花鼓木活字印刷術麥西熱普福船等昆曲的伴奏樂器商丘非遺舞蹈,以曲笛為主商丘非遺舞蹈,輔以笙簫嗩吶三弦琵琶等打擊樂俱備昆曲的表演商丘非遺舞蹈,也有它獨特的體系風格,它最大的特點是抒情性強動作細膩。內容主要包含商丘千年文化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