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29日,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將在濟南舜耕國際會展中心舉辦。這是全國影響廣、規模大、規格高、項目多、品類全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記者梳理看到,從2010年至今,非遺博覽會已成功舉辦6屆,特色鮮明,活動豐富,成果豐碩。
6屆博覽會,見證非遺保護傳承與活態發展
非博會自舉辦以來,不斷發展與創新,有效地擴大了非遺傳承人隊伍,提高了非遺傳承人的技藝水平,豐富了非遺品類及項目。
首屆非遺博覽會,以“保護傳承、合理利用”為主題,提供700個標準展位,精選有代表性的非遺項目進行演出,全面展示了我國珍貴非物質文化遺產演藝資源的保護成果。
第二屆非遺博覽會,侗族大歌舞等來自全國各地的200余個國家級非遺項目驚艷亮相,突出了生產性保護特色、運河文化特色、海峽兩岸交流特色和齊風魯韻特色。
第三屆非遺博覽會,突出國際文化交流,設置國際項目展示區,邀請了非洲木雕、蒙古國民間手工藝等國際知名文化項目參展,大家了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領略到國外文化特色。
第四屆博覽會,借力“互聯網+”模式,首次向社會推出網上信息平臺及資源數據庫;綜合運用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讓市民沉浸式感受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
第五屆博覽會,提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最大程度體現趣味性和參與度,吸引了82萬人次參觀,網絡直播受眾近6000萬人次,網上瀏覽量超過一億人次。被市民、專家認為是歷屆文化類展會中策展水平最高、最有韻味的博覽會。
第六屆博覽會,緊扣新時代發展主題,助力精準扶貧和鄉村振興。展銷結合,線上非遺網店銷量大幅增長,線下參展項目銷售火爆,吸引了義烏文交會等10余家國內知名展會專程前來招展,達成了一批合作意向。
濟南與非博會相互見證、共同成長
濟南與非博會相互見證、共同成長。自2010年首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在濟南舉辦,至今已成功舉辦6屆,其中5屆由濟南市承辦,并從第四屆起永久落戶濟南。
濟南對非遺博覽會的積極爭取和精心籌備,體現了這座城市對非遺保護、對文化建設的重視。截至目前,濟南市共有省級非遺項目108項,其中民間文學類項目9項,傳統音樂類項目5項,傳統舞蹈類項目16項,傳統戲劇類項目10項,曲藝類項目7項,傳統體育、游藝與雜技類項目7項,傳統美術類項目14項,傳統技藝類項目29項,傳統醫藥類項目7項,民俗類項目4項。
另外,歷屆展會期間,濟南市秉持展銷結合的方式,定向投放惠民消費券,不僅為市民帶來一場文化盛宴的,也帶動經濟的發展,讓非遺成果在市場中運營、在生活中流轉,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第七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即將舉辦,濟南也將進一步挖掘非遺力量、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加快推動博覽會展示成果固定化、常態化,使其更充分、更長久的發揮作用,成為對外宣傳的城市形象、文化濟南建設的亮點。
來源:天下泉城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