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小會教女兒剪紙。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第五雪 攝
“玥音,你看,兔子的毛發應該這樣剪!”
1月22日,農歷正月初一,新年的喜樂同朝陽一起躍進千家萬戶。
走進旬邑彩貼剪紙“非遺”傳承人田小會家里,紅色的窗花兔子映入眼簾,毛發濃密、姿態活潑、栩栩如生。
祖孫三代人剛吃完早飯,12歲的小女兒潘玥音提議要跟母親一起剪紙。
“兔年到了,我們剪個小兔子好不好?”看著乖巧可愛的女兒,田小會笑道。“剪紙是旬邑人的傳統,把剪紙貼在窗上,寓意新年如意吉祥、富裕幸福。”
打底稿、定色調、剪主體、貼部分……
兩個小時后,一只兔子出現在母女手中,黃耳朵、藍睫毛、紅項圈……帶著旬邑彩貼剪紙獨特的色彩繁多、神秘詭譎、夸張浪漫。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從小我就喜歡剪紙。”田小會說,受母親的影響,她七八歲時便學會剪紙,一張紅紙、一把剪刀、一會兒功夫,花鳥蟲魚活靈活現。
“我最喜歡的一幅作品是《紅色馬欄》,現在在咱馬欄革命紀念館陳列著咧!”田小會自豪地介紹。《紅色馬欄》長8米,寬1.2米,歷時7個月,用剪紙藝術呈現出馬欄時期的旬邑故事。
此外,她的彩貼剪紙《蓮生子》獲“詩歌達愛琳娜號郵輪”全國剪紙大賽一等獎,巨幅剪紙《紅色馬欄》獲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工藝美術精品展金獎,剪紙《扣碗魚》獲全國彩貼剪紙大賽一等獎。
經過不斷練習和創新,田小會的剪紙風格獨具一格,動物花卉、民俗傳說、宗教信仰、吉祥物都剪得惟妙惟肖。憑借著高超技藝,她也成為旬邑彩貼剪紙“非遺”傳承人。多年來,田小會公益教學、參展宣傳,奔跑在旬邑彩貼剪紙的“傳承”路上。
談及未來,53歲的田小會信心滿滿:“今年1月10日,我注冊成立了自己的公司,未來想做旬邑彩貼剪紙的衍生品,讓我們剪紙更好地傳承下去。”
“姑姑的小兔子來了,泡泡過來看呀!”潘玥音捧著剪紙,呼喚著小侄女。
旬邑人愛剪紙,奶奶剪、媽媽剪、閨女剪……
田小會祖孫三代人歡笑著,解開旬邑彩貼剪紙傳承發展的“文化密碼”。(咸陽日報全媒體記者 第五雪)
清明時節,傳統文化體驗官查仲豪與馮彥雯走進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夏張鎮,探訪傳承千年的泰山律家陶笛與泰山西御道剪紙,沉浸式體驗泰山非遺的匠心與韻味。”在他的引導下,體驗官們欣賞了以傳統文化“二十四節氣”為主題的剪紙作品。
“我覺得剪紙特別有趣,通過跟老師學習,我學會了很多剪紙的技藝,知道了剪紙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我自己動手剪出了漂亮的作品,特別有成就感,同時也為我們優秀的傳統文化而感到自豪。作為一名非遺剪紙傳承人,希望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夠持續傳承發揚
近日,記者來到高碑店的北庫小鎮,與非遺剪紙傳承人一起,揭秘剪紙里的詩韻春秋。隨著畫卷徐徐展開,高碑店非遺剪紙傳承人劉和芹為我們展示了她創作的《九龍圖》。除此之外,高碑店還多次舉辦非遺剪紙進校園活動,這不僅是對剪紙的傳承,更是一場“潤物細無聲
1月26日至2月3日,安徽供銷年貨大集在合肥濱湖國際會展中心2號館舉行,在1000多家商戶中,非遺手作專區格外受到歡迎。安徽省合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廬陽剪紙傳承人楊曉紅正在制作一個立體的春字剪紙。”除了單張的剪紙,還有將剪紙封在陶瓷杯、保溫
此外,社區志愿者為居民帶來了泉州簪花的非遺體驗活動。泉州簪花,也被稱為“簪花圍”,是福建省泉州市埔村的一種特別的非遺技藝,一種融合了時光韻味與匠人匠心的精美發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