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二十大,人人心向黨。大家團結緊,開拓向前闖……」連日來,蘭州市皋蘭縣什川鎮(zhèn)北莊村新時代文明實踐志愿服務項目「北莊之聲」傳唱新編鼓子《喜迎二十大,歌頌新皋蘭》。
據(jù)介紹,為營造 2022 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活動氛圍,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讓蘭州鼓子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植根發(fā)芽,使古老的文化展現(xiàn)新姿。
同時,蘭州鼓子作為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的重要載體,傳唱黨的聲音,播撒文明新風,不斷豐富著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新編鼓子詞短小精悍,內容清新,通俗易懂。」鼓子傳唱者譚大姐說,通過大家細心琢磨,反復推敲,創(chuàng)作出朗朗上口的新編鼓子詞。蘭州鼓子唱腔清雅婉轉,音域幽廣,表白清晰,起伏平和,將喜、怒、哀、樂等復雜思想情緒,表現(xiàn)得淋漓盡致。撥片撥著三弦,古箏流淌出音律,揚琴跟著「叮叮咚咚」敲起,一個些許鱗皮翹起的板胡就這樣吱吱呀呀地拉出蘭州的老故事與新時代的凱歌。
6 月 10 日晚,經典舞劇《絲路花雨》在甘肅大劇院精彩上演,參加 2022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場活動代表、全省文旅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職工代表共 800 多人觀看了演出。
1979 年由甘肅省歌舞劇院創(chuàng)作了舞劇《絲路花雨》,以敦煌壁畫為靈感,講述了神筆張和女兒英娘之間動人的親情以及中國和西域人民真摯的友誼,「父女情深動天地,反彈琵琶夢九霄。」這部作品成為敦煌舞的開山之作,列入了 20 世紀華人舞蹈經典作品。
《絲路花雨》編舞為敦煌石窟畫作《反彈琵琶》,將敦煌壁畫豐富的文化底蘊展現(xiàn)無遺,立足于敦煌藝術寶庫,筑起絲路古韻與新時代連接的橋梁,使人們在舞劇中重溫盛唐風采,共享飛天盛宴。
6 月 11 日,甘肅省敦煌研究院邀請敦煌市北街小學師生開展了 2022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主題教育推廣活動。師生們來到敦煌莫高窟,參觀敦煌文物保護宣傳展覽和「千年營造—敦煌壁畫中的建筑之美」特展,舉辦「復制中百變—擦擦微塑」主題教育課程。敦煌研究院工作人員為敦煌市北街小學學生講解擦擦相關知識。
據(jù)了解,擦擦意為復制,也被稱為脫模泥塑。敦煌的擦擦,或出土于莫高窟北區(qū),或源自莫高窟窟前數(shù)座塔內。
甘肅境內有 7 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敦煌莫高窟,是我國和世界聞名的珍貴歷史文化遺產之一,是世界上現(xiàn)存最大的佛教藝術寶庫,是融建筑、雕塑、壁畫三者于一體立體藝術,是中國古代藝術史的百科全書。
1987 年,敦煌莫高窟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文物保護:時代共進 人民共享」主題論壇、第二屆文物科技創(chuàng)新論壇、甘肅省博物館擴建工程開工奠基儀式等系列活動舉辦。
由甘肅省文物局指導,甘肅省博物館主辦,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以及河南博物院、陜西歷史博物館、寧夏回族自治區(qū)博物館和山東博物館等「黃河流域博物館聯(lián)盟」單位支持的「木本水源——黃河流域史前文明展」在甘肅省博物館拉開帷幕。全面展現(xiàn)了黃河流域從一萬年文化史到五千年文明史的演進歷程,實現(xiàn)了黃河流域博物館資源整合與開放共享,以及對黃河文化遺產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時代價值的闡釋與傳播,為更好認識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fā)展的歷史脈絡。
「探源中華文明,厚植歷史底蘊,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實施『考古中國』重大項目,推進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國家重點研發(fā),揭示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演進格局。」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長、國家文物局局長李群在甘肅主場城市活動中指出,要立足全球視野,講好文明故事,深化文物國際交流合作,向世界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深耕細作甘肅這片文化沃土,挖掘放大文物這個時代寶藏,讓古老文化遺產永久保存、永續(xù)利用、永放光彩。」甘肅省省長任振鶴表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堅持時代共進、人民共享,持續(xù)放大文化旅游業(yè)綜合效應,努力建設文化興、生態(tài)美、百姓富的文化旅游強省,讓寶貴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展現(xiàn)新時代風采、滋養(yǎng)新時代生活、助力新時代發(fā)展。
做好文物保護與傳承工作,讓非遺遍地開花;傳承,讓非遺百花齊放;弘揚,讓非遺花繁果碩。據(jù)悉,甘肅省現(xiàn)有花兒、環(huán)縣道情皮影戲、格薩(斯)爾 3 個項目入選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有 83 項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被國務院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甘肅省人民政府共公布四批累計 493 項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省已認定 68 名國家級、617 名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兩批共 3 家企業(yè)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臨夏磚雕、保安族腰刀鍛制技藝等 15 個項目列入第一批國家傳統(tǒng)工藝振興目錄。
近年來,甘肅省持續(xù)推進「文物+旅游」融合發(fā)展,深化融合發(fā)展「文物+科技+創(chuàng)意」,讓文物活化利用「更上一層樓」。
隴劇新編《官鵝情歌》《慶陽頌》和反映甘肅省脫貧攻堅戲劇——秦腔《村上春秋》等創(chuàng)作出一批文藝新品;蘭州市加快敦煌藝術館、市縣重點場館文物保護利用數(shù)字化轉型,依托 VR/AR、云平臺、5G 網絡等新科技,加強文博虛擬展廳建設,把市縣重點場館建設成名副其實的「城市會客廳」,實現(xiàn)蘭州文物藏品的可視化呈現(xiàn)、互動化傳播、沉浸式體驗。
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視聽平臺等載體,積極創(chuàng)作《國寶蘭州》《尋珍金城》《河涌八景》等文化影視作品,挖掘好、講述好、傳播好蘭州文物背后的精彩故事。
來源|中國旅游新聞網 張雪
上一篇
下一篇
設計文化館非遺展廳,就是設計一個讓這些文化瑰寶得以生動展現(xiàn)的空間,讓它們能夠“自己說話”。文化館非遺展廳的設計,其核心意義在于傳承與創(chuàng)新。設計文化館非遺展廳,首先要以人為本,考慮觀眾的體驗。文化館非遺展廳的設計,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一次深情致敬,
世界遺產是在全球范圍內具有突出而典型的科學、美學和歷史文化價值、對地球環(huán)境演變和人類文明發(fā)展具有重要的記錄、保存、啟示和傳承作用而被列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的自然區(qū)域和文化遺存。目前,世界遺產包括文化遺產(含文化景觀)、自然遺產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jié)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tǒng)風水文化的體現(xiàn)。在春節(jié)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tǒng)手藝與節(jié)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tǒng)技藝。財神爺?shù)某霈F(xiàn)、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xù),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tài)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jù)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xiàn)形式、
在數(shù)字化技術快速發(fā)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shù)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shù)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xiàn)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xiàn)代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