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溫州攔街福盛況?楊冰杰/攝
1902年~1928年攔街福場景
瞿溪老街
想象一下,整條街掛滿了燈籠和彩幔,空氣中彌漫著燈盞糕、豬臟粉的香氣,耳邊是鑼鼓喧天、戲曲悠揚的熱鬧聲響……這就是溫州的攔街福,一個讓整座城市“暖”起來的傳統民俗活動。
老溫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其中要數攔街福聲勢浩大。傳統意義上的攔街福從農歷二月初一的康樂坊開始,到三月十五的五馬街為止,幾條主要街巷分段輪值,精彩紛呈。
攔街福因何而來?
古代溫州民間有“春許冬還”的習俗。在春天舉行一場特別的祈福儀式,祈求天神保佑這一年莊稼豐收,生活平平安安;冬天舉行冬祭,感謝天神一整年的賜福。春天的這場祈福活動,稱作“攔街福”,也被叫做“平安福”。
清光緒八年的《永嘉縣志》記載:“二月朔,通衢設醮(音jiào,意為祭祀禮儀)禳(音ráng,意為祈禱消除災殃)災,名攔街福,以后循次取吉為之,至三月望日止。”詩人方鼎銳也在詩里寫道:“春許冬還愿若何,家家齊唱太平歌。攔街不用多祈福,但得平安福已多。”
攔街福一般從每年的農歷二月初一,在東門康樂坊開場,寓意著“康樂安寧”。攔街福大約持續一個半月,由城內主要街巷輪流舉辦,其中康樂坊、百里坊、南北大街與鐵井欄、五馬街的規模最大。比如農歷二月十五是百里坊的輪值時間,整條街都被紅幔籠罩,到處張燈結彩,最顯眼的就是坊口那四盞又大又亮的燈籠,還因此有了一句俗語“百里坊大燈光”,用來比喻某人辦事講究氣派,或顯示富有而虛張聲勢。
如今的攔街福已成為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多了些與時俱進。像2023年的攔街福民俗活動在市區公園路開幕,相融了傳統民俗與新潮藝術。此外,一些社區舉辦的活動也容納了攔街福元素,如2024年的農歷二月,新田園社區就舉辦了“元氣滿滿攔街福”為主題的鄰里節活動。
攔街福有多熱鬧?
作為傳統民俗,攔街福在祈福的基礎上增添了許多文化娛樂項目。各個商店抓住這個機會,在門口和店內擺滿了新奇的裝飾和擺設。商販們也都紛紛趕來,在街頭販賣各種好吃的、好玩的。慢慢地,攔街福就變成了一個集信仰、娛樂和商貿于一體的獨特節日民俗。
光緒十四年(1888)三月十五,瑞安人張棡在《杜隱園日記》中記錄了攔街福的盛景:“溫郡此日各處賽會極鬧,鼓樓下玄坦廟掛珠囤,晏公殿巷保大洋行門首插竿竹四五丈,上面用米斛串插成屏,兩邊結彩掛燈,下面臨河之中,浮各色紙扎魚燈,兩邊游人甚眾,婦女尤多。”
清晨,街上就熱鬧起來了。騎街搭起花門竹、系上紅彩,掛上精美的珠燈,街頭豎起一對高燈、一對頭牌。街尾搭起高臺,上供福禮,還擺著糕點祭神。從街頭到巷尾,店鋪和居民都在門口擺上祭桌,放置雞、鵝、鴨和其他山珍海味,作為祭品。有的人家還擺上花木、古玩和書畫,供人欣賞。在百里坊、晏公殿巷、西門外的埔橋、東門外的風神殿,都有大壽桃架在街心。壽桃上有用米塑裝飾的人物、鳥獸、花卉,精致且逼真。
街上有京劇、昆腔、亂彈、和調等戲班表演,唱曲、彈問鼓詞、木偶戲也應有盡有。有些店鋪特制宮燈,在上面寫著謎語,吸引大家來猜。街頭到處都是攤販,擺滿了各種美味的小吃,有燈盞糕、魚丸面、豬臟粉、豬油糕、糯米粉、湯圓等等。
到了晚上,還有絢爛的焰火和舞動的九龍,燈火通明。游人來來往往,直到深夜才散去。
農歷二月還有這些民俗
老溫州除了攔街福這種大型民俗活動外,瞿溪會市也是精彩紛呈。瞿溪人有句俗話,“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遲”。這一天,是瞿溪舉辦會市的日子。瞿溪會市是集集市、廟會、商貿、娛樂于一體的盛大節日會市,據說比過年還要熱鬧。大約從清同治中期開始,每年農歷二月初一,當地民眾在春耕農忙前自發形成會市活動,吸引遠近鄉鄰前來參加貿易。今年瞿溪“二月初一”會市已經開市了,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去逛逛。
事實上,溫州各地每年的會市活動可說是絡繹不絕。僅農歷二月期間,就有甌海澤雅(二月初二)、永嘉上塘(二月十五前后),以及平陽漁塘(二月初二)、鶴溪(二月初二)、詹家埠(二月十五)、鳴山廟頭(二月十六)等會市活動。
農歷二月初二,溫州人還有吃芥菜飯的民俗。將新鮮的芥菜、糯米、香菇、醬油肉、蝦米等食材煮熟,又油又香,極為可口。民間認為吃后可明目潔身,不生瘡癤不生癬。不過舊時在文成南田等地,“二月二”吃的是水浸糕,表示家有余糧,直到農歷三月初二才吃芥菜飯,或許是因為山中氣溫較低,芥菜成熟較晚。
下一篇
沒有了
溫州非遺老溫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其中要數攔街福聲勢浩大。古代溫州民間有“春許冬還”的習俗。農歷二月還有這些民俗瞿溪人有句俗話,“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遲”。農歷二月初二,溫州人還有吃芥菜飯的民俗。
端午將至,溫州龍舟運動中心正迎來水上消費新熱潮。作為全運會、亞運會龍舟賽事的舉辦場地,溫州龍舟運動中心已然成為當地文旅新地標。臨近端午,除溫州本地企業,臺州、寧德等周邊城市的企業團隊也爭相預約場地,以龍舟競渡的形式舉辦企業團建活動。”徐建禮
溫州,一座有著5000年魚耕文明史,2200年城市發展史的悠悠古城。民俗活動特色鮮明,溫州百工精彩絕倫溫州的民俗類非遺項目也獨具特色。作為中國南派剪紙的代表,樂清細紋刻紙被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作為“戲曲故里”、“百工之鄉”,溫州有義
米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米塑是溫州溫州非遺項目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溫州非遺項目,溫州捏制米塑的民間習俗宋朝時就已出現,有1000余年的歷史,它以煮熟的米粉團為原料,采取揉捏掐刻扮等手法,用多種色彩精制成人物龍鳳花鳥走獸等工藝。介紹燈盞糕外皮原料
1、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博物館位于溫州市燈盞糕甌塑甌繡細紋刻紙黃楊木雕這些溫州眾多散落于民間的“寶藏”承載著甌越土地千年記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溫州非遺博物館,有望集中向廣大市民和外地游客展示溫州市開始籌建非物質文化。2、活動時間6月9號9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