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來,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社會各界有著各種不同的觀點和做法。高校作為非遺傳承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在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過程中,如何助力非遺傳承?有哪些可借鑒的發展模式?
2016年,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與BMW寶馬共同建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 BMW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創新基地”(簡稱“創新基地”),走出了非遺創造性轉化及市場化助力非遺走進現代生活的一條新路。創新基地最重要的特點是通過“一對一”“做中學”的模式,讓帶有傳統文化內核的非遺傳承人與熟知現代流行審美的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導師合作,共同開發非遺文創產品,推動產學研協同創新。
傳承人進高校“一對一”模式不是單向對非遺傳承人的幫助,師生們與非遺傳承人之間是相互學習、相輔相成的,不是合作導師對傳承人的單方面輸出。在啟發傳承人理解現代設計思想和創新方法的同時,非遺傳承人也豐富了學院導師的人文思想,加深了他們對中國傳統技藝的了解,并提供了更豐富的藝術靈感和素材。
每一項傳承下來的技藝和其藝術形式,都融入了傳承人美好的生活理想。這樣的非遺創作才最具活力、最具生命力、最具時代感,是融入了真實的情感和自己對美好生活向往的藝術品。藝術的價值也莫過于此。所以,我們除了弘揚、傳播、保護非遺以外,還要深入研究。通過跟非遺傳承人的深度合作,可以加深對傳統造物思想的認知。基于這一認識,親身體驗優秀的傳統技藝,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舉措。
而從另一個層面來看,如何讓非遺傳承人在一個更開放、創新的環境和平臺上施展他們的才華,使他們真正走向市場,改變非遺的生存狀態,改善傳承人的物質條件,將非遺技藝持續傳承下去,真正做到非遺在生產中保護,這就需要當代設計思維與傳統造物思維的交融,這體現在非遺傳承人和高校老師、同學之間的雙向學習過程中。
非遺傳承人的作品既要有傳承,又要有創新,不但要體現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更要具有當今審美的品位。因此,時代需要傳承人建立一個開放的思維,對新的知識、現代的商業邏輯保持開放學習的態度,包括創作屬于這個時代的文化。這些要素對于非遺傳承人來說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他們僅僅封閉在一個傳統的小圈子里,其作品就很難體現時代的需求,或是很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和設計工具、方法來提升自己的創作、打開自己的思路。
我們用這種新的模式,讓傳承人與導師、學生之間進行溝通和交流,可以建立起更開放的創作觀和方法論。同時,美院師生通過與非遺傳承人互動,了解到中國傳統的藝術范式,能夠在傳統文化的語境下去理解這種創造性思維和技藝在幾千年中逐漸改善、凝練的過程。當我們面對一個全新的設計課題時,這種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深層次的精髓就會來啟發、指導我們,創作出更加具有中國文化、中國風格和傳統文化底蘊的作品,這也是創新基地項目的意義所在。
與傳承人合作,嘗試非遺創新。事實上,在與傳承人進行深度的交流合作實踐之前,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比如傳承人會按照習慣的方法來創作,他們用一輩子去琢磨的那些東西都做得很熟練,因此,加入一種新的范式、新的紋樣、新的藝術效果,這對于他們來說是一種挑戰。在合作實踐的過程中,這不是不可逾越的障礙。通過雙方不斷的切磋,多次的反復迭代,在很多方面會有所突破。
筆者在與傳承人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探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機械化生產方式相結合。如將本人繪畫的鶴進行掃描后,根據實際空間結構將二維的圖畫轉換成三維點陣,再借助高精度的雕刻設備在物體上進行雕刻定位,然后繼續運用傳統的手工雕刻技藝完成作品。這樣的嘗試在原有的手工雕刻基礎上提高了生產效率和作品精確度,逐漸找出了非遺現代化傳承的合理方向。這樣的成果呈現,使非遺傳承人在原來的藝術上獲得更豐富的延展、更新穎的面貌、更多元的創作能力。通過這樣的范例,認識了非遺傳承人、認識了非遺項目的價值和意義,讓我們體會到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
社會需要持續關注并支持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文化傳承的可持續發展。希望高校在與傳承人的合作中相互賦能,在藝術上不斷提升,尤其希望傳承人能夠開拓視野、創新意識、創造更好的市場效益,如此才能真正改變他們的生存狀態,讓非遺技藝持續發揮生命力與價值。
(作者系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
上一篇
下一篇
高校作為非遺傳承基地、教育基地、研究基地,在將非遺融入國民教育體系過程中,如何助力非遺傳承?與傳承人合作,嘗試非遺創新。筆者在與傳承人合作的過程中,嘗試探索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機械化生產方式相結合。社會需要持續關注并支持非遺傳承人,推動非遺文化
年輕人與非遺的雙向奔赴,展現著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動實踐。在傳承非遺的路上,90后羌繡非遺傳承人張居悅并不孤單。隨著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全國青年非遺傳承人扶持計劃”等項目的發起壯大,更多樣、更深入的幫扶與支持,也將為優秀青年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傳統文化有效傳承非遺傳承發展的一種紐帶,而且為人們的發展提供更為豐富化的選擇非遺傳承發展我國擁有很多傳統文化,這些傳統文化屬于我國民族的靈魂以及精神其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就是中華文化之中十分重要的構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5保護
還要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到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行列中非遺傳承保護面臨的困境,讓民眾充分認識到本土智慧的優越性非遺傳承保護面臨的困境,樹立民族自信心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僅僅靠政府的措施是不夠的非遺傳承保護面臨的困境,真正要依靠的是人民大眾 調動
1堅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原真性如實反映文化遺產非遺傳承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的內涵是每個傳承者義不容辭的責任非遺傳承發展存在的問題與對策建議,保護文化遺產的原真性則是基礎中的基礎2傳承與創新相結合任何事物要走向強大必須有創新的能力,符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