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是中國傳統節日二十四節氣之一,這天處于秋季90天的中間,有著“平分秋色”的意思。正如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時間的長短再次相等,可以說秋分是一個相當特殊的日子。
吃秋菜、送秋牛、秋祭月是秋分的傳統活動,除此之外,放風箏也是當天的一個重要風俗。“迎秋分,放風箏”是以前人們翹首以盼的事情,現在也流傳了下來。
風箏起源于我國,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素有“南鷂北鳶”之說,是中國傳統民間手工藝品之一,被稱為“人類最早的飛行器”。廣東的陽江風箏是“南鷂”中最具代表性的風箏,于2006年被列入首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也是嶺南文化代表之一。陽江風箏制作技藝古樸精湛,流傳于整個陽江地區,多年來在國內外比賽中名列前茅,斬獲各項大獎。
在風箏文化氛圍濃厚的陽江沙扒鎮,民間就有不少的風箏制作高手,他們通過純手工制作風箏,為陽江風箏這個特色文化增色添彩。風箏制作技藝在沙扒有著悠久的歷史,是一項傳統的制作技藝,制作過程中需要融匯“扎、糊、繪、放”傳統四藝,使風箏凌空后呈現“生動靈活、形神兼具、惟妙惟肖”的觀賞美感。陽江沙扒風箏有龍串類、靈芝類、板子類、軟翅類等等,追求的是色彩鮮艷、繪制精美、生動靈活。陽江沙扒風箏文化底蘊濃厚,當地群眾制作風箏熱情極高。純手工制作的風箏樣式繁多,花鳥魚蟲、神話故事均可入畫,充滿了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嶺南特色。
在這秋分的時節,不妨帶上風箏感受下秋天的氣息,同時體驗下“靜等清風起,扶搖上碧空”的樂趣。
【本期嘉賓簡介】
梁世官,陽江風箏項目市級非遺傳承人、陽西縣風箏協會副會長。
策劃:區健妍
統籌:鄔嘉宏
文案:聶粵 劉嘉文
設計:胡斌斌 王佳豪
視頻:劉嘉文
8月17日,浙江武義的大小傳承人們懷揣著對優秀傳統文化的熱愛,共同前往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開啟了一場意義非凡的文化之旅。武義縣文化館館長金東亮表示:“非遺的傳承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努力。
當日,2024年蕭縣“十月古會”暨首屆百業博覽會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鳳城街道開幕。當日,2024年蕭縣“十月古會”暨首屆百業博覽會在安徽省宿州市蕭縣鳳城街道開幕。11月24日,人們在蕭縣“十月古會”非遺綜合展區參觀。當日,2024年蕭縣“十月
更令人驚喜的是,非遺周氏六體針灸首次公開12個凝聚周氏家族智慧的奇穴,并與傳統配穴相結合,形成獨具特色的針灸體系。相信在非遺周氏六體針灸的引領下,會有越來越多的人愛上中醫針灸,讓這一古老技藝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絢爛的光彩,為人類健康事業做出更
大學生們在長江頭條的分享里,寫滿了他們與非遺匠人共同參與制作的生動場景。長江頭條為大學生們提供了一個施展創意、助力非遺“破圈”的廣闊舞臺。當大學生將非遺文化實踐成果匯入長江頭條平臺,一場“青創賦能傳統”的化學反應正在發生。
光陰之箭穿越年輪,沉淀下來的技藝傳承至今,扎根百姓的民俗依舊鮮活,這展現了匠心之美、傳統之美與生活之美,為新年增添獨具特色的“節日味兒”。閃耀于歷史與現代的非遺,又一次陪伴中華兒女迎來嶄新一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