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中最隆重的一個節日,也是一種綜合性的民俗文化。過年是中國人最重要的“儀式感”。2006年,春節被列入我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是國家級非遺名錄體系中傳統節日的重要代表,囊括了眾多具體的民俗文化和非遺實踐活動。每一項年俗背后,都流淌著濃濃“年味”、綿綿“鄉愁”、脈脈“溫情”。春節來臨之際,我們特別策劃,整理出和春節相關的民俗文化和非遺項目,一起尋味非遺里的中國年。
【春節中的民俗活動】
小時候,總是盼著過年。記憶中的年味總是來得直接而熱烈。它是親人團聚的歡聲笑語,是噼里啪啦煙花綻放;是張燈結彩的喜氣洋洋,是新衣新帽和壓歲紅包;是除夕守歲的美食佳肴,是初一零點的“頭柱香”。
幾千年來,“過年”的分量在中國人心中從未減輕過,并且創造了一整套極其豐富的年文化,成為眾多的非遺項目集中展示的文化空間。剪窗花、貼春聯、趕大集、鬧社火、賞花燈、逛廟會……這些豐富多彩、喜慶熱鬧的民俗活動,便是過年“氣氛組”的顏值擔當。從進入臘月開始,一直持續到元宵節后,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將春節渲染的紅紅火火、熱熱鬧鬧,過年的“氛圍感”爆棚。今天,我們來聊一聊春節中的民俗活動和有關的非遺項目。
剪 紙
有著幾千年歷史的剪紙,不僅是我國民間傳統的造型藝術,也是中國民間文化藝術的瑰寶,通過對紙張的裁切,形成特定的鏤刻內容,以寄托美好的寓意。尤其是春節期間,人們都要貼上窗花和門箋,來表達納福迎祥的新年愿望。
剪窗花,是每年農歷新年里家家戶戶辭舊迎新必不可少的環節。紅色的窗花張貼于窗前,新年的喜慶和吉祥自然就透窗而來了。一人一剪一紙,萬物便在指尖飛舞,惟妙惟肖的圖案已躍然紙上。窗花內容多為翎毛花卉、瓜果魚蟲以及一些吉祥諧音的物象圖案,小小的窗花中藏著人們期盼來年紅火富麗、萬事如意的美好祝愿。
門箋用于門楣上或堂屋的二梁上。其樣式多為錦旗形,天頭大、兩邊寬,下作流蘇,圖案多作幾何紋或嵌以人物、花卉、龍鳳及吉祥文字,如“普天同慶”“國泰民安”“連年有余”“風調雨順”““福、祿、壽、喜、財”等。張貼時或一張一字、或一張一個內容,成套懸掛,一般以貼五張為多。貼門箋除有迎春除舊之意外,也有祈福驅邪之意。
在中國,剪紙具有最廣泛的群眾基礎,它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是各種民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識、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2006年5月20日,剪紙藝術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2006年9月30日,張掖剪紙被列入第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來源:張掖市文化館
編輯:陸泊涵
審核:梁玉娟
舉報/反饋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溫州非遺老溫州在每年的農歷二月,會舉辦形式多樣的民俗活動,其中要數攔街福聲勢浩大。古代溫州民間有“春許冬還”的習俗。農歷二月還有這些民俗瞿溪人有句俗話,“有心拜年,二月初一不遲”。農歷二月初二,溫州人還有吃芥菜飯的民俗。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
說春最早起源于商代武丁時期迎四方神的習俗,帶有一定宗教色彩,春官,最早是《周禮》所說的六官之一,稱宗伯為春官,掌典禮。根據傳統,《進屋說》、《拜新年開財門》、《送財》是說春必備的三個曲目。春貼、春牛、孝春棒是必備的三件物品。
2023年8月31日下午,湖北有漆非遺傳承公益項目35名志愿者在學院老師的帶領下參觀了荊州博物館,同學們邊走邊看邊拍,感受荊楚文化發展變遷,交流各自所思所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