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眾多,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最豐富的省份之一。虎年,讓我們一起來看看那些充滿年味的云南非遺吧! 屏邊:苗族花山節 苗族花山節是盛行于四川、云南等地苗族鄉鎮的一種傳統少數民族民俗活動,是增進彼此感情和促成青年男女交友的苗族傳統聚會。每年春節期間,正月初
6月10日,國務院正式公開發布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其中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85項名錄,云南19項非物質文化代表性項目上榜;擴展項目名錄140項,云南4個項目上榜。 快來看看你的家鄉榜上有名了嗎? 云南省上榜第五批
“非物質文化遺產” 承載著中國人的文化鄉愁 是中國人生活方式和思想觀念的載體 非遺所記錄的歷史 親切、樸素而豐富 充滿了人情味兒和煙火氣 大理吹吹腔 黃興能 攝 6月10日 國務院公布 第五批國家級 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其中 云南22項入選 網頁截圖
非遺傳承——云南 它不富有,卻依靠獨特的風景成為旅游勝地 它不發達,卻依靠非物質文化傳承而名聲大噪 愛上云南的人,不僅是愛上它美景 更愛上它的文化 在這里尋覓 在這里體驗 在這里感受獨一份的美好······ 扎染體驗、制作銀器 刺繡體驗、瓦貓制作......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了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207項,宣威市組織申報的宣威火腿月餅制作技藝、宣威菜烹飪技藝、西澤竹編3個項目全部入選。宣威市高度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體系建設。為了做好第五批省級非遺項目申報工作,通過工作人員加班加點開
近日,云南省人民政府發布《關于公布云南省第五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通知》,迪慶州21個非遺項目榜上有名。 近年來,迪慶州國家級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建設成效明顯,走出了迪慶民族文化建設的特色之路。迪慶創造性地開展保護區工作,建立和完善非遺保護工作
地處浙中深山的金華市磐安縣,至今仍保留著有千年歷史的民俗活動“煉火”。磐安煉火是一種古老的民俗活動,主要流傳在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雙峰、盤峰,仁川、深澤鄉一帶和附近的一些地區。煉火起源于遠古時代先民對火神祝融的崇拜,又稱“踩火”,因赤腳在通紅的炭火上表演而得名。
武漢因水而興,亦因水而憂。相傳,堯舜禹部落聯盟時代,長江、漢江流域特別是武漢段水患成災,民不聊生,大禹率眾在武漢疏江導漢,馴服了洪魔,使長江、漢水在這里交匯,流向大海,人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數千年來,武漢大禹治水傳說鼓勵和指引著武漢人民與洪水不斷抗爭,從而使
南寧生榨粉、柳州螺螄粉、武鳴檸檬鴨......這些在廣西人餐桌上司空見慣的美食竟然名列非物質文化遺產(以下簡稱“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里!這不查不知道,一查就發現了廣西美食新世界。 在廣西,僅僅分類就有將近10道進入非遺名錄,賓陽酸粉、全州紅油米粉、桂林米粉統
毛繡(察哈爾毛繡)是察哈爾蒙古族古老的傳統手工藝,目前是我國唯一保持祭祀儀式的民族手工技藝,它使用動物皮毛中的鋒毛(退絨),在傳統的大經緯紗網上栽植出各種動物圖案。其作品寫實、立體、粗獷、鮮活、能夠真實再現動物的原生狀態及蒙古族的工藝特性,具有很強的藝術力,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