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中國文化和自然遺產精品在緬甸線上展播
人民網仰光6月30日電 (記者 李秉新)由仰光中國文化中心、中外文化交流中心以及山西、吉林、甘肅、西藏、寧夏等省、自治區文化和旅游部門共同舉辦的2022“文化和自然遺產日”精品項目線上展播活動日前在緬甸仰光落下帷幕。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用6天時間在中心微信公眾號、臉書、優兔和官方網站同步推出《中國西藏扎西德勒》等系列短視頻,向世界展現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為當地民眾帶來文化大餐。
文化和自然遺產是人類的寶貴財富,也是促進人文交流、文明互鑒的重要媒介。《中國西藏扎西德勒》通過“西藏服飾”“西藏舞蹈”“藏香”等三項西藏非遺代表性項目,為大家展示多姿多彩、古樸原生、獨具魅力的藏族文化;《根與魂》通過“八寶茶”“麻編”“賀蘭硯”等三項寧夏非遺代表性項目,生動展現寧夏的歷史、自然和人文資源;《華夏古文明 山西好風光》展現山西悠久的歷史,給這片黃土地留下了豐厚的文化積淀和歷史遺存;《文化印記—吉林非遺》通過“食雕與餐桌上的吉林”“指尖上的漁獵文化”“關東泥人張”“讓滿族剪紙走向世界”等四項吉林非遺代表性項目,集中展現關東風情及民俗;《甘肅記憶》通過藏鷹笛演奏技藝、花兒會、龍頭琴彈唱、敦煌舞樂、鍋莊舞、崆峒武術、甘南藏族民歌、多地舞、民族服飾、皮影戲、剪紙等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盡情展現這片土地上傳承至今的文化魅力;《北京非遺旅游體驗》通過在北京生活了11年的旅游專家Bora在地壇公園練習太極拳,到同仁堂了解中醫藥養生知識以及體驗中醫療法,走進北京胡同感受面塑這項中國傳統民間藝術,前往北京琺瑯廠了解景泰藍這一精美絕倫的宮廷藝術的制作奧秘等體驗活動,突出展現北京這座古都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
仰光中國文化中心通過多個新媒體平臺集中推出豐富多彩的活動項目,介紹中國非遺,展示自然風光和民族文化,傳播中國人民安居樂業、幸福生活的美好圖景,讓緬甸民眾在云端感受中國的燦爛文化和大美風光。一名來自曼德勒的網友昂吞說,他對中心臉書平臺點擊“星標”進行了特別關注,非常喜歡這些豐富多彩的活動和互動交流項目,已經是中心的忠實粉絲了。還有網友留言說:“中國文化充滿魅力,這么多少數民族,這么多文化、自然遺產,美麗風光令人向往,好想去中國走走看看。”
(人民網)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