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非遺”之喜:浙江省公布第六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共計110項。其中杭州有多項入選,包括:民間文學“伍子胥傳說”(建德市)、傳統技藝“越窯青瓷燒制技藝”(蕭山區)、傳統美術“杭州木雕”(上城區)和“深澳燈彩”(桐廬縣)等等。
名錄的公布,首先是起到重視和保護的作用。保護是前提和基礎。此間,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名單,共有5個保護區入選,分別是黔東南民族文化生態保護區、客家文化(梅州)生態保護區、大理文化生態保護區、陜北文化生態保護區(榆林市)、晉中文化生態保護區(山西晉中市);這些保護區內都有諸多的“非遺”項目,“保護”是關鍵詞,是必須的。“保護”就是“敬文化”。
在保護的同時,“非遺”最重要、最緊要的是傳承,“傳承”就是“重文化”和“種文化”。“非遺+”離不開“傳承+”。
這次入選的傳統技藝“魚躍醬油釀制技藝”(麗水市蓮都區)就是傳承很好很成功的范例。“魚躍”是始于1919年的著名老字號,魚躍人秉持工匠精神,堅守古訓“釀造無人見,存心有天知”,薪火相傳“種文化”,不僅技藝傳得好,而且企業做得大,實現了“用時間把綠水青山發酵成舌尖上的金山銀山”。
“非遺”要“見人見物見生活”。事實上,傳承是很有難度的,弄不好就可能“變味”。這段時間來,袁樹雄的“神曲”《早安隆回》火遍全國,讓公眾知道了湖南隆回。但好多人可能不知道隆回著名的“花瑤挑花”,那是隆回瑤族女子的刺繡,非常精美,一件筒裙挑花約有30多萬針,累計需180余個工日才能完成。它是首批國家級“非遺”,名單一公布,立馬就有人把刺繡開發成旅游產品,開發本無錯,問題是現在這個刺繡簡直不能看,大量工業化復制,“就跟電腦畫的一樣,什么文化內涵都沒有了”,“重文化”變成了“重賺錢”,“種文化”變成了“毀文化”。業內專家為此發出警示:再這么下去,過十年,花瑤的刺繡就會消失。
傳承就需要傳承人,光有機器或機器人,那是不可能傳承好的。在老一代“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逐漸告別人世的時候,新一代傳承人要能夠接續前行。2023年1月30日,中國第一批“非遺”項目“青田石雕”代表性傳承人、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倪東方辭世,享年96歲。被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授予“中國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的倪東方,是“東方石魂”;早在1992年,他的代表作品《花好月圓》就被選為特種郵票印制發行,轟動一時,后捐贈入藏青田石雕博物館,成為鎮館之寶。他創辦了“倪東方博物館”,藏品價值連城。他鍥而不舍地追求石雕藝術,從藝近80年,其間陸續收徒30余人,已傳承至5代,培養了諸多國家和省級大師、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等人才,通過“重文化”和“種文化”,真正做到了“后繼有人”。
古老的“非遺”,需要傳承,需要后繼有人,需要不斷地年輕化。否則,“進博物館”就變成了“唯一宿命”。傳承做好了,“重文化”和“種文化”做到位了,那就可以在留存傳統的同時,能夠實現與當下生活鏈接、與時代脈搏共振。
舉報/反饋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