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5日,中國滿繡博物館在南山區留仙文化園揭幕,以開放式的滿族刺繡博物館為運營主體,建立滿族刺繡研究所。館內展出以“渤海靺鞨繡”為主的眾多滿繡藏品及衍生品,展品種類豐富,其中不乏刺繡的服飾、鞋包、掛飾、以及封面刺繡的商務筆記本等。通過一針一線傳達出北方民族獨有的粗獷、純樸氣質。作品本身蘊含的強烈藝術風格和旺盛生命力,向觀眾們充分展現了中國民間女紅藝術的魅力。
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滿族刺繡的第四代傳承人,中國滿繡博物館館長孫艷玲女士悉心鉆研、敢于創新,"以匠人之心,琢時光之影",力圖通過滿族刺繡這項古老的手工技藝,向世界展示中國民間女工藝術的魅力。
據鳳凰網廣東了解,孫艷玲女士將通過建立滿族刺繡博物館;打造“非遺文化入校園”精品課程;跨界合作,強強聯合等方式讓讓傳統與現代碰撞出新的火花,讓滿繡在國際范圍內被認知,為非遺事業打造更大的市場,匯聚更廣闊的資源和力量,為傳統文化產業的發展添磚加瓦,打造出有代表性的“中國品牌”,提升中國傳統文化的國際化水平。
孫艷玲女士表示,深圳滿繡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將繼續秉持著大國工匠的精神,以更加飽滿的熱情融入深圳這個大舞臺,提升深圳重要文化節的國際化水平,以創新和發展的眼光傳承刺繡工藝推動優秀傳統文化發展,以全新的理念管理運作公司積累更多自主創新、合作交流的經驗,讓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滿族刺繡的光輝照亮更多的地方!
上一篇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杭州博物館:歷史文化的集大成者杭州博物館可是杭州歷史文化的“代言人”。中國絲綢博物館:絲綢文化的夢幻之旅絲綢可是中國的一張亮麗名片,而中國絲綢博物館就是展示絲綢文化的絕佳之地。杭州工藝美術博物館:傳統工藝的魅力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