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煙臺剪紙館。王嬌妮攝
(新春走基層)剪紙館盈滿中國紅 煙臺非遺人巧手片紙展宏“兔”
中新網煙臺2月3日電 題:剪紙館盈滿中國紅 煙臺非遺人巧手片紙展宏“兔”
記者 王嬌妮
當非遺剪紙遇上癸卯年,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煙臺剪紙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梁巧艷比往年更忙了。把小剪紙從裝飾品變成大產業,用剪紙的語言講述中國故事,是她的新年目標。
走進位于煙臺所城歷史文化街區的剪紙館,“中國紅”撲面而來。窗戶上貼著紅紅的窗花,大人小孩圍坐桌前剪圖樣。墻上、架子上展示著不同風格、不同題材的剪紙作品、文創產品,用“一抹紅”向來到館里的海內外游客傳遞中國年味兒。
圖為梁巧艷在剪窗花。王嬌妮 攝
據悉,煙臺剪紙歷史悠久,樣式品類豐富。其中“單色、勾繪染色、襯色、拼色”等技法呈現出濃厚的生活情趣,2008年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小時候,窗花里的故事令我著迷,每看到不同圖案的剪紙就纏著奶奶給我講故事,‘劉海戲金蟾’‘八仙過海’之類的傳說都通過窗花紋樣走進我的腦海。”梁巧艷告訴記者,她出生于剪紙世家,5歲開始畫窗花、學剪紙,與剪紙有著解不開的緣分。
圖為梁巧艷創作的剪紙作品《芝罘仙境》。受訪者供圖
長大后,梁巧艷不斷鉆研技藝,挖掘當地題材,拜訪國內外名家,并在創新中積累經驗。“一刀一紙”不足以概括剪紙,在她看來,最重要的還是“故事性”,要能夠“紙中生意”“紙中傳情”。
近年來,梁巧艷聚焦身邊帶有正能量的人和事,以紙為媒講故事,在煙臺城市發展、鄉村振興、國之重器等題材上,不斷推出優秀作品。
圖為剪紙衍生品。王嬌妮 攝
“耗時最多,也最有意義的作品是膠東紅色文化主題創作。當時我跟隨專家一起重溫膠東革命歷程,創作出百余幅剪紙,以此傳承紅色基因,同時希望向人們傳達要珍惜現在幸福生活的涵義。”梁巧艷稱。
剪紙不僅能貼在窗上,還能“解鎖”更多場景。當剪紙與生活用品、辦公文具甚至是網絡游戲相結合時,又開發出大量符合年輕人審美的新產品。如今,梁巧艷的剪紙工作室不斷發展壯大,訂單越來越多。
圖為梁巧艷在介紹煙臺剪紙。王嬌妮 攝
“不少企業找到我,希望私人訂制剪紙產品,作為禮物送給海外客戶。”梁巧艷稱,這些禮物將中國非遺與中國企業發展相結合,在“出海”的同時,也把中國故事越傳越遠。
隨著網絡直播的流行,梁巧艷把剪紙課堂從學校、社區搬進了直播間。在年前開設的一場雙語角網絡課堂上,許多泰國、俄羅斯學生通過直播學剪紙,在“現場教、現場剪”的云端,中外師生共同經歷剪紙帶來的美好時刻。
“作為非遺人,不應該排斥新事物,而應該不斷拓展傳播渠道。”梁巧艷告訴記者,只有不斷壯大產業,才能促進更多的剪紙藝人創作出好作品,巧手片紙間,也能大展宏“兔”。
就在9月16日,第三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年會暨第四屆丹寨非遺周活動將在丹寨同期啟幕,一場非遺文化的狂歡盛宴即將開場!1.上午舉辦中國非遺保護年會主論壇,探討新時代非遺保護與發展的新路徑。四、非遺保護年會青年交流營
近年來,瞻淇魚燈非遺傳承人在保留傳統魚燈制作工藝的基礎上進行了革新,同時延伸出數款供游客賞玩的新式燈籠。隨著魚燈知名度擴大,魚燈研學游、魚燈展演等業態不斷豐富。如今,魚燈已成為瞻淇村的一張靚麗名片,這門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煥發著新生機。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這場舌尖與匠心的深度對話,不僅是味蕾的狂歡,更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的生動破圈,讓世界看見“珠江源頭”的非遺力量如何烹飪出鄉村振興的美好滋味。”非遺傳承人桂千杰展示著新推出的低糖粗糧米糕與制作精美的花果糕,“老味道要守得住,新需求也要跟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