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五晚,江蘇衛視與陽光媒體集團共同出品的大型非遺煥新紀實節目《新生萬物》開播,知名媒體人楊瀾作為節目發起人,力邀文化老友和新銳設計師共同走近11項國家級非遺技藝,挖掘并推介優秀傳統文化精粹。
節目播出后,CSM35城收視1.20%,CSM64城收視破1.08%,排名同時段專題類節目收視第一,單期全網熱搜10+,“楊瀾單霽翔的飯局文化含量超標”話題登上微博熱搜,節目首期話題閱讀量超5000萬。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新華網、環球網等主流媒體的新媒體矩陣發文點贊表揚,肯定節目傳承文化“煥新”非遺的主題立意。與光明網官方微博聯合打造#非遺在中國#征集活動,引發眾多網友參與。
首期節目中,以“故鄉就在我們的味蕾里”為主題,中國文物學會會長單霽翔和楊瀾深度體驗國家級非遺項目“富春茶點制作技藝”,并通過外賣任務走進揚州百姓的生活場景,聆聽食物背后的故事,感知技藝之美、匠心之美,品味傳統之美、生活之美。
不止探訪非遺項目,《新生萬物》還去積極面對“如何將可貴的非遺精神發揚光大?又如何讓非遺的新生擁有更多可能性”等一系列問題。以首期節目為例,單霽翔提出建立一個企業博物館,讓一代代的員工從中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和文化的自豪;設計師胡傳健、于進江則以“文化”為創新主題,提出了打造糕點磨具和文創瓷器的創意。
對于節目模式,《中國青年報》客戶端發文點評道:聚焦新生,一方面用發現者和體驗者的視角,陪伴觀眾領略非遺技藝如何在歲月傳承中歷久彌新;一方面以參與者和助力者的身份,挖掘文化精粹,打造非遺文創,為非遺新生賦能。
《新生萬物》還為非遺文化打造精美的影視故事作品。對此,《光明日報》客戶端發文這樣肯定,通過截取不同歷史階段的生動故事,來展現非遺豐富的情感視角,《新生萬物》讓非遺以更具時光沉淀感、文化厚重感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
既全方位地展現了非遺文化的魅力,也多維度地探索讓非遺文化“活下去”、“火起來”的方式,《新生萬物》在非遺文化的傳播與傳承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對此,《人民日報》客戶端文章評論道,基于遺產更應該被看作是財富的理念,《新生萬物》積極發揮文藝節目的橋梁作用,在邀請文化大咖實地探訪、立體解讀、深入挖掘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精萃的基礎上,聯手新銳設計師們攜手打造非遺文創,以專業化和年輕化的雙視角,為非遺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智庫式的服務。
不僅主流媒體集體肯定,不少網友在社交平臺上也紛紛點贊:“以完整的一期內容,形成了一件有趣的藝術品”、“以前總覺得非遺離我們很遠,但節目讓我們感受到,它其實就存在于日常的生活習慣里,更濃縮了樸素的人文內涵”……接下來,嘉賓們還將會探訪哪些非遺項目?又會提出怎樣的“新生”方式?敬請鎖定江蘇衛視《新生萬物》!
星標贊和在看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