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幾天來到麗江古城,那一定會被古城喜慶的氛圍和充滿文化底蘊的各種琳瑯滿目的非遺文化展示所吸引。走進麗江古城玉河廣場,便可看到麗江市古城區非遺文化周樂享集市幾個醒目的大字,向四方街沿線一路前進,各具特色的攤位依次排開。從 1月14號開始一直到1月18號為期5天的時間里,這里將為來麗游客、廣大市民提供非遺活動體驗、非遺產品展銷等活動,讓“非遺”走進“尋常百姓家”。
集市上,瀚墨文化攤位前圍滿了許多市民游客,瀚墨文化以民族文化和現代工業設計創意結合為核心基礎,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致力于打造麗江禮品、旅游紀念品、特色包裝、主題吉祥物、動漫衍生產品等產品設計、定制第一品牌以及自主品牌,構建個性化 “民族文化+創意設計” 的文化創意概念,一直以來,瀚墨文化先后運作了“手繡麗江”納西族傳統刺繡項目、“壹繡”納西族紋飾創意刺繡項目、“秀麗江” 文創品牌等項目。
在瀚墨文化的隔壁,積善銅藝的負責人和善均的徒弟和清晟正在陳列擺放銅藝品。和善均是納西族傳統制銅工藝傳承人,也是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曾經,麗江的銅器是茶馬古道上輸往藏區的大宗商品,又是納西族姑娘結婚時必備的嫁妝,對于納西族家庭而言,更以擁有銅器為榮。然而時至今日,打銅的人越來越少,但和善均和他的徒弟還在為納西族這門傳統技藝做著的傳承。
在麗江人的心里,除了有銅器外,銀器也占據著重要位置。據了解,從明代時期,木氏土司從中原內地聘請銀匠到麗江傳授制銀技藝開始,經過代代相傳,銀器作坊在麗江古城形成幾處頗具一定規模的集市。幾百年來,銀鎖、銀碗、銀手鐲、銀項圈......皆出自納西族銀匠之手。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銀器與納西族文化得以完美結合,納西先民將漢、藏、白、彝、納西、蒙古六大民族文化特征加以融合,兼顧實用性,開發出了頗具特色的銀器。
百歲坊主打的是簡約大氣的設計,而云天工琺瑯銀器則是用顏色將各類銀器賦予新的生命力。在云天工琺瑯銀器的攤位上,精致且色彩艷麗的非遺產品令人眼花繚亂,吊墜、戒指、手鐲、水壺水杯、胸針等各式產品,每一件都是精品。作為云南省首家專業從事國家級非遺“琺瑯銀器”的研發、設計、生產、加工、批發、銷售及民族民間決瑯文化傳播為一體的企業,到目前為止,已開發首飾、酒具、茶具、餐具、擺件及其它六個系列產品500多個品種,產品多次獲得了國家級、省級金獎、 銀獎、銅獎等各種獎項。
集市上,除了特色文創非遺產品外,不得不說的還有特色農產品展示銷售,展示民風獨特、民俗多樣的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
在27個攤位中,還有來自玉龍縣大東鄉和古城區七河鎮的高原農特產品,大東之美——敦麥餌塊,大美七河——墨紅玫瑰。墨紅玫瑰種植區位于七河金龍村玫瑰小鎮,這里環境無污染,是芳香植物生長的天堂。七河鎮金龍村作為水電移民村,各民族同胞聚居一地,種植了200畝墨香玫瑰,每年采收后由企業統一收購進行加工,是村民穩定的收入來源。目前已有玫瑰精油、玫瑰純露、玫瑰細胞液、玫瑰花茶(凍干和低溫烘干)、玫瑰花辦、玫瑰花粉、玫瑰花提取物、玫瑰花醬等各類產品。
隨著游客和市民的逐漸增多,各攤位負責人也開啟了忙碌模式,而這一個個帶有麗江民族文化特色的攤位自然也獲得了不少游客市民的連連好評。
在古城區非遺文化周開展期間,還將開展非遺之味—“一店一味”特色飲食尋味活動和非遺文化打卡活動,市民、來麗游客可到大研古城、束河古鎮文化院落展館進行打卡活動,體驗非遺文化,打卡集齊后可領取“非遺”小禮品,領取“一店一味”飲食優惠券,品嘗美食,感受麗江飲食文化。
節目制作、新媒體制作:袁楊
編審:李霞 趙文立
終審:馬湘 和紅軍
舉報/反饋
最近,非遺文化展廳設計可是火得不得了!用AI快速打造驚艷非遺logo說到非遺展廳設計,logo可是門面擔當!非遺文化展廳設計的未來展望非遺文化展廳設計的未來,不僅要注重形式的創新,更要讓傳統文化煥發新的活力。互動話題:你最想看到哪些非遺文化
活動通過AI技術與非遺文化的深度融合,探索傳統文化傳承的新路徑。而今天,咱們就來聊聊如何用簡單AI工具,輕松設計出專屬非遺logo,讓傳統文化煥發新活力!非遺文化與AI設計的完美結合無論是為自己的非遺項目設計專屬logo,還是為活動宣傳制作
課堂上,石家莊學院注重將非遺技藝與現代設計理念深度融合,鼓勵學生設計開發既保留傳統韻味又契合現代需求的非遺作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非遺傳承熱情。“當非遺走進生活,我越來越發現蘊含在傳統文化中的美。
陳歆彤)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豐富社區居民精神文化生活,近日,南園街道南華社區以民生微實事為基礎,精心策劃并開展“老手藝,新鄰居”非遺系列文化活動。一位參與活動的居民贊嘆道:“年輕時只聽說過這些老手藝,沒想到現在能親手嘗試,既能學知識又能
絨花,這一歷史悠久的民間傳統手工藝在今天又煥發出新的光彩。傳統手工藝品的延續重在守正創新,是將多元文化與工藝相結合。工藝美術是流傳于民間,在競爭、沖突與融合下推動向前的活物,而不應只是被收藏在博物館里,這對傳統手工藝來說無異于抹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