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群
北京冬奧會已經閉幕,但這場冰雪盛會卻以別樣的中華文化魅力收獲來自世界的掌聲。
開幕式上,二十四節氣倒計時將中華文化的瑰麗與智慧展現得淋漓盡致;花樣滑冰比賽中,冰舞選手王詩玥、柳鑫宇一襲青綠、一身水藍,翩翩起舞宛如徜徉山水之間;頒獎時刻,穿戴“瑞雪祥云”“鴻運山水”“唐花飛雪”服飾的禮儀人員托起宛如同心圓玉璧的冬奧獎牌,古老文明與奧林匹克于方寸間交相輝映;閉幕式上的“折柳寄情”,讓千年經典化為新時代的聲音……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中華文化在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中迸發時代活力,讓世界感受到了詩意的中國之美。可以說,中國是真正推開文化的大門、打開經典的書函,讓傳統文化與新時代實現了“美美與共”。
有人發現這樣一個細節:1990年北京亞運會,吉祥物熊貓“盼盼”手持金牌做奔跑狀的身影,折射出我們對金牌的向往;如今,北京冬奧會吉祥物仍是“熊貓”,手掌中卻是一顆予人溫暖的愛心。這是國人心態的變遷,更是文化自信的注腳。這些年,《千里江山圖》演繹成舞蹈詩劇,蘇繡版畫等非遺技藝展現生機,國潮文創、古風服飾等成為時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日益融入生活、走進日常,展現出“火”起來的靈動模樣,這些都是傳統文化“傳”與“承”的碩果。
無論是歷史文物還是經典文本,最珍貴的莫過于其歷史與文化價值,倘若不能被更多人欣賞、研究、傳承,也就很難實現“價值外溢”,更談不上價值增值。近年來,在文物傳播領域,3D數字動畫技術,VR、AR等技術的運用,激活沉睡文化,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得以更廣泛、更多樣、更迅捷地傳播開來。用高科技手段,傳統文化融入現代生活;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插上互聯網的“翅膀”,人們有一種與時間對話、與歷史握手的感受。在網絡“展示”,在云端“漫游”,與文化長談,我們涵養出真正的文化自信。
歷史文化的滋養,既在思接千載、視通萬里的歷史回眸之中,也在可感、可知、可參與的日常生活之中。非遺在保持技藝傳承的前提下,改進產品設計,既有傳統根基,也有當代面貌,讓“舊藝”穿上了“新衣”。千年敦煌壁畫化為足尖芭蕾,廣東非遺“醒獅”打造熱門動漫IP……源遠流長的文化之河,因為不斷匯入新元素,所以才能奔流向海、前程遠大。把傳統與現代結合,給了文化生命力,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的文化自信。
時代的大幕開啟,呼之欲出的是飽含文化自信的年輕一代。看似“逆向”的新一代,恰恰展露“順勢”的新潮流。從參與錦心繡口的詩詞大會,到登上衣袂翩翩的漢服盛典;從展示雪后初霽的故宮院墻,到參與華美驚艷的“唐宮夜宴”表演……“國風熱”“國潮熱”激發青年一代的自豪感和文化認同感。
無論是國家、民族還是個人,都需要回溯所從來處,開掘精神的河床、尋找心靈的原鄉,最終向著更加開闊的天地奔涌而去。千年生生不息好評中國丨融通古今,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傳統文化“別具一格”;而面向未來,更需要讓傳統文化在新的土層中“別開生面”,用我們的努力,去點亮中華文化自信之燈,讓詩意中國講好更多精彩故事。
(本文為2023“好評中國”網絡評論大賽優秀作品)
上一篇
2022年,“黃氏吹糖人”第五代傳人黃祖全被評為該項目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本期“非遺里的‘生意經’”,記者走近黃祖全,探尋這一脈傳承的手藝,如何在市場大潮中找到生存之道——從最初為了生計擺攤,到如今為傳承堅守,黃祖全的心境已然升華。他深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