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文化和旅游部首次開展“云游非遺”線上推廣活動,古老非遺在互聯網上的多樣“玩法”,無疑將為非遺的保護傳承和發展拓寬路徑。
非遺文化的生命力,在于以新鮮的樣態珍貴地“活在”人間。非遺文化最值得親近的姿態,也恰恰在于毫不掩飾的人間煙火氣,在于那是一門門從土地里、從田野里,從民間民族民俗民生民心中長久傳承延續和修煉出來的手藝和學問。讓它們長期處于賴以生長的勞動和創造實踐的“原生態”中,生命力才能不斷延續。
以面對面地觀瞻或者“文物式”的展覽,某種程度上遮蔽了非遺文化本身的歷史價值和社會意義。于此而言,相比于熙來攘往和走馬觀花,疫情防控新常態之下的“云游非遺”正好提供了參與式互動、寧靜地審視、全方面觀摩的難得契機,在實地參觀之外創造了替代性選擇,對于擴大受眾群體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
非遺“進駐”到數字化世界里,才能贏得青年人,讓歷史延伸到更遠的未來。通過指尖滑動和觸屏可及,擁抱傳統文化、發現非遺之美,是更顯年輕態的傳播方式。立足于青年人聚集的網絡平臺,由捕捉潮流元素的網絡達人和走向國際舞臺的國風音樂人等“后浪”們,去講述和演繹傳統非遺的時尚故事,一改過去刻板老套或過于“沉重”的言說樣式,體現了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傳播平臺的責任意識和主動精神。對于青年人而言,多一些非遺傳承紀錄影像、非遺題材紀錄片,能夠“在光影中看懂非遺”,也是線上生活內容和精神文明成長的有益醇化。
如何把歷史文化傳承下去,是所有國家都面臨的共同挑戰。數字技術的誕生,為非遺傳承開辟了新路。但也要注意到,用數字化手段進行非遺保護、傳承和推廣,不要使用制造懸念、過度煽情、軟廣過多的套路,故事是核心競爭力,講故事的方式也是核心競爭力。多些類似《我在故宮修文物》的云上非遺“爆款”,融獨特價值與成功運營于一爐,非遺不僅可以常葆生氣,更能超出物理空間的限制,在更大舞臺上綻放奪目光彩,從而更好地改善老少邊窮地區非遺文化和非遺傳承人的生存境況。
上一篇
那么,對于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應該選擇哪類海外KOL合作比較好呢?另外,可以選擇在旅游和美食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選擇在文化藝術領域有影響力的海外KOL進行合作也是一種選擇。在推廣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產品時,選擇合適的海外
至此,中國已擁有52處世界遺產。此次鼓浪嶼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地遺產構成要素包括:世界多元文化聚居在鼓浪嶼,使得鼓浪嶼的建筑特色和風格體現了中國、東南亞和歐洲建筑與文化價值觀的交融。中華文化是農耕文化,講究鄉土,對海洋文化卻一直重視不夠。因此,
那么,什么才算是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次,考考你:在中國豐富的文化傳統中,有哪些元素可能不包括在這一名錄之內?這種思考不僅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也促使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積極地去探索和保護這些即將被遺忘的文化瑰寶。
何山)近日,由中國文物學會、中國文物報社主辦的“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推介活動”終評會在京召開。15名專家組成終評委員會投票選出“2021全國十佳文化遺產旅游案例”和“2021全國文化遺產旅游優秀案例”。其中,河南博物院“失傳的寶